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 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 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 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 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倾听作品 ,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 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 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 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 良好的基础。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