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知 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它也为本章后面几节课的学习和探索做了铺垫。所以,虽然本节内容所占章节不多,但是在整章中却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方式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量和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师、学生、课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和谐统一。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使知识点得以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的,为他们后面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得到菱形的性质。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

1.教法: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代劳,以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教学手段上,我将借助计算机多 媒体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课前,我将利用“超级画板”制作精巧、灵活的课件  ,并在课堂上适时的播放,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向新的知识体系过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效果更理想。

2.学法: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 通过自主探究、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与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类比,促进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学习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得出定义

在此,首先我将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教具-衣帽架,发现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缩变化,其四根木条围成的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直观的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 性。然后,我又让学生任取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得其四条边的长度,交流所得数据,发现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从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出菱形的定 义,即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又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开展做了情景创设。实物教具的应 用,生动形象的使知识得以体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