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六)、板书设计
沙漠驼铃
风景(沙漠):茫茫一片、平坦
纯然一色、寂静
最单调、最夹板 议论人类更伟大
人的活动:黑点、安祥而坚定
和谐、猩红大旗
高原晚归
风景(黄土高原):秃顶的山、梯田、高杆植物、
月明之夜、黑的山、蓝的天
人的活动:掮着犁、姗姗而下、粗朴短歌 议论
自然伟大、
人类更伟大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
延河夕照:(面的描写)
风景:夕阳在山、满天彩霞、河水汤汤、
喧哗、雪白的泡沫:“急、冲、跌、喷”
人的活动:一对“生产”归来的人、
兴奋的谈话、爽朗的笑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从分析语言入手,分析四、五、六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对画面的作用及议论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通过议论对人物进行赞颂的
教 法:提问法、讲解法、板书教学法
学 法:讨论法、听记法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老师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了解和学习第四、五、六幅画。
(一)、教学过程1、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
(1)在第1和第4自然段里,作者出赞美人的活动进而赞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赞颂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还写到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构成
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
(2)、“值得怀念”的是什么?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它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
2、第五幅画面(桃林小憩)
桃林环境描写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半盘旧石磨”成了“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成了“难得的几案”,“怪样的家具”成 了“奢侈品”。“值得留恋”。这样的变化,充分增添了景色。(在这里请学生注意,本文所写的自然环境都不美,荒凉的沙漠,贫瘠的黄土高原,原始的石洞等, 但在作者的眼中都是一幅幅风景,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3、第六幅画(北国晨号)
由照片(静态)写到现实生活中所见(动态),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 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 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的压迫的精神。这一段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 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是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战士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赞 美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总结本文特点
1、课文用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运用了反衬和烘托的手法。
2、本文的议论六幅画面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第一幅画面,说明有了人的活动自然就增色了,第二层是第二、三幅画面,一是延安的农民,他们愉快的劳动、二是 知识分子,在生产劳动中生活和人生的意义,表明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伟大。第三层是第四、五幅画面,在贫瘠的环境中,人对自己思想境界的改造,在荒山石 洞里读书,在桃林“茶社”探讨人生。第四层是第六幅画面使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赞美保卫延安的战士,而前面所写的一切安宁的生活,都是因为有他们的保 卫,进而完成对崇高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议论的句子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层层递进,并且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连在一体。
(四)、小结
1、第四个画面,写那在石洞中促膝而坐、“明白生活意义”的一对男女,表明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2、第五个画面,通过写人们在桃林茶社休息的情景,表现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3、最后一个画面强调了民族精神的体现者——英雄战士乃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层层深入,最后完成主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二、三、四题:
练习二目的是进一步理解中心与材料的关系,练习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练习四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