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 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教学重点:

1.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2.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二. 教法、学法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 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 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知人论世”

多形式朗读

用原句解读

讨论互动

三.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1. 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2. 处读课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检查预习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问较为直观浅显,学生较容易回答,可个别提问。

4—6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一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预习第二问。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音,受方言影响,学生在朗读儿话韵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儿话韵却特别能表现情味,不容忽视。

学生讲,教师板书:

安静闲雅

写什么 布局合理

(4—6节)

贴近自然

3. 研读课文4—6节,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