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只有明确物质是 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的运动观。

2、难点

本框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个难点难在:(1)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以外,物质还有哪些属性,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怎样?(2)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与“属性”是什么关系?高二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第二个难点难在: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运动是什么,静止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却认为,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这里提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难以理解和把握。

学生学情分析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采取激趣、设疑、自读、引发、精讲等策略。

激趣即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而求知欲又往往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 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进目标的实现。”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名家名言都告诉我们,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活动的前提条件。针对教材内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有:

(1)语言激趣。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政治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主要来自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力争做到语言的精练、准确,更注重采取多种语言形式,如:诗歌、成语、俗语、谚语、寓言、谜语、故事等,耐人寻味,幽默风趣,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例如:

谜语:人(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说明了人的一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导入时用)

诗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时用)

成语、俗语:“沧海桑田”、“稳如泰山”、“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物质离不开运动)

寓言:《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批判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