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 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 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