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 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f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把 观察结果记录表格中,分析得出结论,也就是直接给出成放大缩小、虚实像的分界点。对于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就会对探究时为什么选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 距做为分界点产生疑问,有的学生会进一步提出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二倍焦距时会成什么像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不交待透镜的焦距,让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一组不同性质的像,同时记录物距和相距。再把使用同焦距透镜得到的几组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排序处理,得到成虚实像的分界点、成放大 缩小像的分界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感到探究更加完善,且通过探究得到的规律更真实更可信。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 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