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

  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画三折。

  ⑴.推平行线法。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2、∠3、∠4。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应 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 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 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 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 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1.课本练习: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

  ⑴若∠1=750,∠2=7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⑵若∠2=750,∠3=10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2.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图(1)∠1=1210,∠2=1200,∠3=1200;

  图(2)∠1=1200,∠2=600,∠3=620。

  对这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因为题目简单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此时马上推出范例教学。

  例2、如图∠C+∠A=∠AEC,判断AB和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辅助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 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 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