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来看,它客观反映了我党历史上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 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具体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这种实际探索也为下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 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成就
(依据: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经济体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使 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认识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成就是重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通过这 一内容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又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必要性及必要性理解
(依据:建立合理的健全的经济体制,是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提,但学生由于受其阅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
(三)教材处理
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有个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拟将本课归纳为三大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与改革开放的成就,使知识本身更具系统化、条理化。
2、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联系现实的基本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经济体制改革概念、进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就概况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