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4、“几个读书人”除了呼号,还做了些什么?

提示学生掌握变法兴起的其它内容。如“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进行论战等。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提 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人都挣着联名上书光绪帝。假如你也是当时的应试举人,你会在上面署名吗? 为什么? 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延伸,理解变法由思想宣传变成了爱国救亡运动。同时,教师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进行简单介绍。“维新派和顽固 派的论战”则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实质和影响,注意它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变法已经兴起,各种准备都做好之后,就意味着变法高潮的到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

1、“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为什么终于要“改”?

理解高潮到来的原因。包括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等内容。改的标志就是光绪帝《定国是诏》。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了变法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2、“改”了些什么?这些变化到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变法内容的作用。通过问题

3、“改”的内容与维新派“呼号”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注意提醒学生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关系。从而形成对变法内容的正确评价。

4、“杀”字指的是什么?

反映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过即可。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拓展探究的部分。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思考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在这里沉思”,沉思什么?为什么“眼角”会“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 ”的是什么?“感动”的又是什么?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各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后,教师点评:“沉思”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滑落一行浊泪”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 痛心,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探索埋下伏笔;而通过“感动”和“悲哀”来引导学生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评价。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分析、理解、综合、概 括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还可以提供一组关于谭嗣同的材料,指导学生对谭嗣同的言行进行辩论、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最后是教学预测。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