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 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 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 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