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说过程:(含实施教法学法的过程)

(一)俗语导入,直指重点:(主要用讲授法)

俗话说:“一句话使人跳,一句话使人笑。”同是良言,说得有技巧,就能产生好的效果“使人笑”;说得不讲技巧,直来直去,就产生坏的效果“使人跳”。古代 的一些政治家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特别注意说话技巧(像孙叔敖劝阻楚庄王伐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苏秦劝阻赵慧王伐燕用“鹬蚌相争,鱼翁 得利”)。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触龙也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说话技巧的政治家。让我们看看在别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是怎样使赵太后纳谏的。

(二)自查资料,识记知识:(主要用自学法)

1.作家知识:刘向(前77-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其代表作是《新序》《说苑》和《战国策》。

2.作品知识:《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的国别体史书。具有叙事简明,描写生动,语言富文采等特点。

3.背景知识:这个故事大约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已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小,便由太后赵威后执政。秦国认为有机可 乘,便发兵东下攻赵,赵国势单力薄,形势危急,只得向齐救援。齐却要“以长安君为质”才同意派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不肯。本篇课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 的。

(三)疏通文本,诵读全文:(主要用自学法)

1.古音字: 郄xì(病痛);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等 

2.通假字:耆通“嗜”; 反同“返”等

3.谦词:老妇;贱息(犬子)等 

4.婉词:填沟壑(臣民死);山陵崩(君王死)等

5.古今异义:左右(古义:身边大臣;今义:左边和右边)

6.活用字:日——每天;侯——封侯等

7.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译文:不仅赵国,诸侯的子孙还有继承为侯的人在吗?)

(四)分析结构,辨析艺术:(主要用问答法)

1、分析文本结构: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讽”字,全文可分成“讽”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一样,《触龙说赵太后》则是围绕着“说”字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即“说”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说”的起因(第一自然段):三队矛盾。

(2)“说”的经过(第二、三、四自然段):论辩艺术

(3)“说”的结果(第五自然段):矛盾解决

2、辨析论辩艺术:

(1)分析第二段中的说话技巧(触龙知道太后一时被爱子所惑的厌烦敌视心理,为了避免“唾其面”的尴尬,更为了“说”有效果,所以他注意了说话技巧,改变了硬说的劝说策略,另辟鼷径,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事谈起)。

提问1:触龙见到太后后他首先从什么谈起?

回答:叙家常——问饮食起居。(非常聪明。因健康是老人最关注、喜听爱谈的话题!且由“徐趋”的“病足”老人之口说出,更动人更具威力!)

提问2:在本段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缓冲法。

提问3:缓冲法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回答:从“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效果好极!平静下来就好说话了!)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