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全书共分 “ 生活与消费 ” 、 “ 投资与创业 ” 、 “ 收入与分配 ” 和 “ 面对市场经济 ” 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从消费进 入 “ 经济生活 ” 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 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 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框包括三个目题。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本目是这样展开的:由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入手,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在思考中让学生明了,货币是为 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得以出现的。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面对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本目分析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同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价格。明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么货币在执行其职能时以什么形式流通最合理呢?
第三目:纸币。本目通过叙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引出纸币,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优点。
(三)教材特点
选取了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适当调整,高度浓缩;淡化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了生活逻辑。新教材强调生活逻辑,又形成理论逻辑,旨在从学生生活入 手,通过学生的体验、归纳、形成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因此,新教材“生活——探究——理论——生活 …… ”的编写思路,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们乐于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育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公式。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 2 )能力目标
1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立。
2 、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 、难点:( 1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2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